互联网新鸿沟

  阿里巴巴和巨人的确都让人有今昔昨昔的时空错位感:巨人的商业模式像是一家运转有效的B2C公司,而阿里巴巴仍在通过电话销售的方式推广其“诚信通”和“中国供应商”——多么的“鼠标+水泥”。

  网络新鸿沟

  在巨人和阿里巴巴们玫瑰色的资本景象背后,真正严肃的话题在于:至今仍推崇“鼠标+水泥”的商业模式,沉浸于“模仿”美国互联网先驱者的创造,并致力于强调前端应用的中国互联网业,还能沿着这样一条道路走下去吗?

  换句话说,中国的互联网玩家们究竟何时,才能在享受资本刺激带来的欢乐同时,不用面临成长性的指责和质疑?它们该从那些美国的创新同行那里学习些什么,又能学到些什么?

  最近一次足够量级的模仿秀,该是今年9月初网易将自己的邮箱系统升级为“无限量”,显然,这是针对今年5月雅虎将其电子邮箱变为无穷大的一次呼应。但一个值得追问的话题是:对于雅虎和谷歌,大规模乃至无限量的邮箱,是将用户锁定,并对他们的邮件进行关键词分析,配售广告的一种方式——网易缺乏有效的搜索引擎和相应的广告体系,如何将这一资产变现?接下来的疑问是:谁来复制一下Facebook的Social Graph(人际图景平台),甚至谷歌最新推出的OpenSocial?显然,对于“中国的Facebook”——校内网和占座网——建立一个类似的校园信息网络并不太难。但超越“交友”的功能,利用一系列应用记录并分析用户的行为,最终实现准确有效的信息匹配,显然在短时间内无法实现。

  即使中国的创新领袖百度,也在不可避免的与其美国偶像拉开成长路径。在百度悉心照料其社区产品时,Google正在重新定义互联网:开发手机操作系统、竞拍无线频谱、乃至放一颗卫星到天上,以提升其Google Earth的实力。

  以上的事例,无非是为了证明一个毋庸置疑但却被刻意忽略的事实:中国互联网业与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互联网业之间的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被拉大了。

  像新浪模仿雅虎创造中国式门户,百度模仿Google缔造中国式搜索那样,通过简单的技术、商业模式和产品体验拷贝即可取得关键性胜利,已经并非可能。百度当年通过为期数月的“闪电计划”即可超越Google在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的优势,而让百度再次仿效Google组建一个开放的手机操作系统平台,需要3年?还是5年?

  令人尴尬的症结在于:鲜有人意识到,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们在门户、搜索、在线购物和社区等各个领域取得的“本地化”成功,几乎是以忽略互联网技术延伸与想象的可能性为代价的。为了抓住中国的本地用户,那些中国互联网业内领先的实践者确实颇多心得,甚至创造出令人叹服的商业模式和产品体验(如无线增值、百度贴吧、腾讯QQ秀等),而在对于互联网技术持续的钻研和对未来的想象上,中国互联网公司并未释放出类似于它们对前端应用那样的热情。换句话说,在中国的网络公司内部,对如何提升当下的流量和用户数进行的探讨,远比探讨一种“未来的产品或应用”要受到更多的鼓励。

  资本市场的热情追捧过后,是否可以试着改变这种技术思考与前端应用“倒挂”的局面了?

trace back: http://www.donews.com/Content/200711/8ee4bcf1ef9546be801e6c011db5d075.s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