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风声
能摆在一起谈这两部片,纯粹是因为我把这两部一起看了,没别的意思。
2102震撼的场面确实多,实在让人叹为观止,我也在惊叹那神乎其神的电脑特技,那可是科技加想象力的结晶,我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坍塌,却在我的电脑小屏幕上确实想象不出一千公里高的巨浪应该是个什么样子的,还有那三般大船,四十万人一艘对吧?《第九区》那飞船是住了百万只大虾吧?我认为的“太空堡垒”级别的东西至少应该住百万人,现在随便一城市都住几百万人,想把生命传承下去,没有足够的多样性怕是很容易灭种来的。。。
我特意找这部片来看其实不是冲着特技来看的,大部分灾难片我都没看,好莱坞这种抽取全人类普遍认同的元素加以包装的手法确实让人腻歪,这么宏大一部灾难片模式看的感觉却同前段时间看过的那部3D的地心游记一样,一部家庭冒险的温馨小剧,额滴神哪,这可是两亿美刀砸出来的大片我说是小剧~当然,主要是电影院去得少,这种靠巨幕和音响才能得到的感观刺激,岂是一13.3的小屏幕能传达的~所以我找这部片来看的动机其实还是这个世界末日说。玛雅太阳历已经被揉来揉去说过N回了,之前也有一部烂片也是讲的这个世界末日,只是这一部突然炒得很厉害,让人不得不信服传播对于一件商品的巨大作用。老外玩这一手玩得娴熟,国内的手法却一直在大学毕业论文的级别,既不成熟,也很学究,每次看到那些传播文案,就像是交老师的作业,而不是一个商业案。当然我跑题了,由于过度的宣传,我自然也会注意到,于是心驰神往之,假如现在我还存在什么梦想的话,那就是,我是真心的,诚心的,虔诚地,希望这个预言是真的,2012冬至日,一切结束吧,让这混乱的地球就此湮灭于这广阔无垠且冷酷而且不应有生机的宇宙。。。
这当然是很自私的想法,你放弃了,不代表这个地球就要消失,无数的人在感叹这个世界的美好与惊奇还有希望,但,关我屁事,我不是上帝,岂能是我要地球消失就能消失的,总之我是带着这样想一骋快意的恶意来看这部大片的,可惜,原来这个灾难不过是圣经上的大洪水而已,枉我当初一听到big ship就以为是太空飞船,人类造了一座太空堡垒到宇宙中寻找另一个家园,看样子我的思维把世界末日等同于地球毁灭了~~~哦,是谁说了有小行星撞地球来的。
看完后我想去看看这部片子的市场反应,看样子还不错,只是有一种观点吸引了我,就是片中的医生该不该死。就我的观影过程而言,他的死我还是觉得理所当然的,能接受这个安排,但豆瓣上看到有人相当反对这套逻辑,当然是MM性别,这是个有意思的现象,男性,譬如编剧和我,当然会从男性角度出发,所以设计出这个前妻的现男友哪怕死掉也不足惋惜,不管这个男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能干还是懦弱,招惹老子的女人下场就是死;而女人的逻辑当然不是这样,老娘既然选择了离开你,既然选择了现在这个,你凭什么让她死去成为无关紧要的配角?
摘个评论吧,就是为死去的这位可怜的医生打抱不平的典型心态:等一下,人家医生招谁惹谁了?再婚有罪还是咋的,不是自己的娃都那么疼爱,真是这片子里最大的活雷锋。丫的陪着你们穿着睡衣卖了一路的萌,就给人放绞肉机绞了,这种卸磨杀驴的精神真是太TM过分了!!!我最喜欢这兄弟了,一看就一A型血,不遵照手册和数字就会不安的人种,看他本来一板一眼还有点小傲慢的性格穿着小睡衣,一路上被逼得几次抓狂的模样实在是挺可爱的,这就是活生生的傲娇么!老娘的腐女本质还偷偷爆发了一下,觉得小强亲爹X傲娇后爹的CP挺萌的(正常人无视这句),然后医生一死我就开始灰暗了,不然我还可以用萌来催眠自己,撑到毫无新意的结尾。
研究男人女人心理就是这么有意思,完全不同的立足点。对女人来说,新的男人是新的开始,所以这个男人该有什么优点就是什么优点,该有多好就有多好,所以,该爱就爱了,男人可不会去欣赏这种身份的男人的可爱之处,从接触到这个男人开始就是戴着有色眼镜的,不可能再换回正常眼镜的,所以男主角的亲生儿子居然还叫自己的老爸跟老妈的现任男友交朋友,真是荒天下之大谬了。
好了不说这部了,我已经按自己的理解完全把这部戏歪曲了,同样,关我屁事,怎么拍是你的权利,怎么看是我的权利。(当然我不是说买票还是不买票。。。)
有人想讨论那十亿欧元一张的船票么?有人想讨论一下能上船的人是凭什么标准选的么?有人想讨论一下“这种工程也只有中国人能做了”是褒还是贬中国么?反正我是不想。
说风声吧,要说震撼,当然是这种片子对人的心灵要震撼些,因为世界末日,显然不可能到来,可是这些令人发指的酷刑,可是真真正正存在过并且应该现在和将来还都会继续存在的吧。这部因为政治正确而且有着六零大庆的天时而得以堂皇上市的SM大片哪怕在万恶的资本主义譬如美国,那也应该是部R级片,R级是什么级呢?我对老美的分级制度不是很熟,但是R级一定是出现了清晰的色情或暴力血腥的镜头的,譬如《风声》,哈。说实话我倒是想看看黄晓明把李冰冰衣服扒了后在除了在她身上用千分尺量来量去,还干了些什么,是压根没拍,还是有删节?再者,让很多人真正发指的是对待周迅的刑罚,许多人用了“闻所未闻”,可是对于我来说,当然闻过,韩寒的书中提及过,把女记者架在一根粗大的麻绳中间,拉过来拉过去,这种真实的故事听了比电影中的要震撼得多,电影是艺术的虚构,真实却是血淋淋的,所以这一段让我想起了许许多多不愉快的故事,这些故事留着您自己去翻文/革期间对待不服的女同志想出的千奇百怪的变态刑罚,比狗特务更甚之,这种话题太敏感,却活生生地让我想到的是这些。你做错过一些事,想要大家都忘记,这很难的,日军侵华才八年,还是在本土以外,我们那段全国人民发疯的时期却活生生的是十年,而且还是在本土,你认为日本人掩盖不了那八年,又何必认为自己能掩盖这十年?好好一部主旋律革命篇却被我解读成这样,好吧,你就说我有反骨吧。。。我没能按您的逻辑走
说回这部片子本身,应当是一部推理片,观众的乐趣应该在一次次地猜测老鬼是谁,然后被编剧一次次用那种造物主玩弄万物的姿态傲慢地给你否定掉,最后要不给出个谜底,要不就稀里糊涂地交卷~~~可是我的观影过程是什么呢?我没看过任何剧透,所以在我的整个推理过程是:
1,最开始最有嫌疑的显然是李冰冰,但是不够让人信服,就像有网友说,就李冰冰在本剧中的地位,她的表现过于饱满。然而为什么呢?因为导演玩的把戏有点过头了,为了让观众最先怀疑李冰冰,就把她一切都设计得那么让人怀疑,鬼鬼崇崇,心神不宁,甚至周迅说知道老鬼是谁然后指着她的时候她还做出那种被识破了的表演。 这就是导演玩过头了,不怎么好圆,一个痴迷情郎的女人的种种表现怎么能跟一个被识破的地下党表现一样呢,后来他也就不交待了,我倒。
2,我第一个怀疑的是周迅!对,就是那个口口声声地说“等我们出去了”的人(同李冰冰说话说过一次,聚餐说过一次,次数在我看来太多了),因为这种“邀功”似的暗示太明显了,好像是无意说的,其实却是在说给听的人:我认为你们把老鬼揪出来我们就没事了。等同于,我不是老鬼。不是有明确的目的,应该不至于玩这么多花巧。也就是说,在想尽办法暗示自己不是老鬼,只有老鬼才有这个欲望吧。其次,只有她有过向外界传递消息的欲望——媚惑站岗的河南小兵,要他传消息给家人,假如这个情况不能暗示她是老鬼的话,编辑设计这个情节也实在太无厘头。。。可是这如果真是编剧故意埋的证明周迅是老鬼的伏笔的话,那这个伏笔也太明显了吧~~~
3,我没怀疑过苏有朋,没怀疑过英达,没怀疑过张涵予——这个倒还是被导演阴了一把,当时还怨李冰冰去得太早了,不然把这厮整死在刑房不正好又让敌人损失一员大将。。。毕竟编剧权在导演手上,我玩不过他啊。。。——这么说来,假如我没怀疑过周迅的话,那就没人怀疑了,呵呵。